close

 

TLLxoKC.E6T61nMS6FOlyQ.jpg  K5op20e06Rfec527xoKADg.jpg  QL8ajayZAsHlYljpM9Lgvg.jpg  

 

先說個寓言故事吧!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在一個遙遠的國家,有兩位非常出色的木匠,他們的手藝都很好,難以分出高下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一天,國王突發奇想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「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好的木匠呢?不如我來辦一次比賽,然後封勝者為『全國第一木匠』。」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於是國王把兩位木匠找來,為他們舉辦了一次比賽,限時三天,看誰刻的老鼠最逼真,誰就是全國第一木匠;不但可以得到許多獎品,還可以得到冊封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在那三天裡,兩個木匠都不眠不休地工作,到第三天,他們把雕刻好的老鼠獻給國王,國王把大臣全部找來,一起做本次的評審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第一位木匠刻的老鼠栩栩如生、纖毫畢現,甚至連鼠鬚也會抽動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第二位木匠的老鼠則只有老鼠的神態,卻沒有老鼠的形貌,遠看勉強是一隻老鼠,近看則只有三分像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勝負即分,國王和大臣一致認為第一個木匠獲勝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但第二個木匠當庭抗議,他說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「大王的評審不公平。」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木匠說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「要決定一隻老鼠是不是老鼠,應該由貓來決定,貓看老鼠的眼光比人還正確呀!」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國王想想,覺得道理,就叫人到後宮帶來幾隻貓,讓貓來決定哪一隻老鼠比較逼真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沒想到,貓一放下,都不約而同地撲向那隻看起來並不像老鼠的『老鼠』,使勁的啃、咬、搶、奪,而那隻栩栩如生的老鼠卻完全被冷落了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事實擺在眼前,國王只好把『全國第一』的冊封給了第二位木匠。

事後,國王把第二個木匠找來,問他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「你是用什麼方法讓貓也以為你刻的是老鼠呢?」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木匠說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「大王,其實很簡單,我只不過是用魚骨刻了隻老鼠罷了!貓在乎的根本不是像不像,而是那腥味呀!」

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
在人類的觀念當中,對於老鼠就是"那是一種動物",或許還有"令人厭惡""小""長尾巴"......的表徵。不管怎麼說,純粹都是歸類於視覺和情緒的表徵。但反觀貓的世界觀裡,不論是老鼠'或者是魚,定位則是另一種層面:"食物"。 

建立在覓食本能,或說維持生存的上頭,無疑對氣味的判斷更優於視覺或其它感官。

 

不管是否要在寒風中向遊民灑水,又或者現行措施:就把地上弄得濕濕讓遊民沒法睡,其實背後的邏輯都是在於"驅趕"。因為認定是社會的毒瘤、隱藏的危害、不應該為人所接受的,所以就是驅趕嗎?但主政者們有曾放下身段,也嘗試著從遊民的角度來看看這個世界嗎? 遊民不見得全是游手好閒的,事實上更多人則是因為在功利社會競淘汰中,棲身歸屬空間的逐一被消滅。不是不想回家,而是無法回家"有路沒厝",套一句新聞挖挖哇來賓表達的:他們被迫選擇放棄了主流世俗認同生活的模式,但沒放棄基本生存的權利。

歷年來遊民街友人數的激增,年齡層的不斷下修出現到青壯人口。這類令人擔憂的現象所蘊釀、藏匿其中的,是否也包括「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遊民」看似危言聳聽,但不斷成真的警示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沙米亞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